香港灣仔茂蘿街7號2樓207室
請將您的銀行轉賬確認副本發送至 info@mighty-oak.org
ID: 100577022
【家長八達通】近年不少機構都有舉辦跨代共融的活動,不過,大多數都是一次性質,未能建立較深厚的關係。Elsie知道,致力於改善長者生活的恩橡基金會,一七年起舉辦「跨代共融社區計畫-長幼學堂」,通過小學生和「老友記」共同上課,例如學繪畫、音樂,甚至種菜等,提升自信及互相學習,推行社區的跨代共融。Elsie早前就跟天水圍的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師生,到區內的博愛醫院戴均護理安老院,看他們學做寫有祝福語句的掛飾。「長幼學堂」課程的概念是配對同區的小學和老人院,每次分別有十五位學生和長者參與,以一對一形式合作學習,但亦會因應學校或院舍要求,調整人數,例如今次青年會小學跟戴均護理安老院的課堂,就各有十二名學生和長者參與,他們在六節課堂中,學習拼貼、塗顏色、繪畫、學打如意結等。最後一堂的畢業禮,長者更會穿上畢業袍,帶上四方帽,跟同學仔接受證書;典禮更有小型展覽,跟學生家長和院友家人,分享他們的作品。
Elsie當天參觀時,就看到小朋友和「老友記」,根據藝術家導師黃綺琪(Eilish)示範,兩人一組,合作打「如意結」。過程中,小朋友和長者要分別按住繩子,再往不同方向拉緊、打結,少些合作和方向感也不可以。當中有些組別很快完成,有的組別則要多試幾次,不過大家很有耐性,慢慢做,最後順利完成任務。
由於該堂接近課程尾聲,參加的小朋友都繪畫了心意卡或畫作,送給自己的「拍檔」留念,好像三年級的何穎妍,就製作了一本迷你書,書中記錄了她和九十一歲拍檔陸婆婆的異同,例如大家都喜歡吃魚和水果,又指陸婆婆的畫工很好,又會教她讀生字,跟婆婆相處得很開心。她跟Elsie說,在「長幼學堂」中,除了學到如何做掛飾,最重要是知道如何照顧長者。「跟老人家相處時,要小心些,因為太大動作,可能會弄傷婆婆。」
以中國人說法,隔三年就有一個代溝,但這講法在「長幼學堂」內,似乎不成立。九十一歲的黃婆婆笑說,跟小拍檔溝通得很好,最巧合的是,她拍檔的名字,跟孫兒的名字相同,所以相處起來特別有親切感。
聽恩橡基金會項目經理溫碧琪(Peggy)講,「長幼學堂」在一七年九月開始,至今已為二十四所小學和院舍作配對。她指最初試行該計畫,是有見很多外國的學校,會讓學生到老人院參與活動,而很多報告指出,即使有輕度或中度認知障礙的「老友記」,見到小朋友時會感到開心,所以想在香港推行類似活動。
Peggy表示,「長幼學堂」有別於其他跨代共融活動,是活動時間較長,有些學校或會在聖誕或新年,安排學生到院舍探訪,但只是一年一次,而「長幼學堂」則是五至十節的課堂,學習內容由小學和院舍決定,恩橡基金會就安排導師和交通等。在課堂正式開始前,基金會也為學生設簡介會,讓他們認識老人院的環境、如何和長者相處,甚至角色扮演,讓他們了解長者在生活上的困難。
「計畫的概念是為同一社區內的學校和院舍配對,因即使同一屋邨內的學生和院友,一年可能也見不到一次;加上社會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新一代小朋友又常對着電話,少跟人面對面談話,何況跟家中的祖父母溝通?」Peggy也希望通過活動,消除小朋友一些謬誤,例如覺得老人院的長者很悶、不開心、有異味等。
Peggy透露,以往的畢業禮常有「眼濕濕」場面,反映大家建立感情。「曾聽過有老師分享,指有同學在課程結束後,不捨得長者,私下曾跟父母到院舍探『老友記』;又試過有長者進了醫院,竟有小朋友和父母去醫院探望,這些都是之前無想過的。」
首次參與「長幼學堂」的導師Eilish表示,在教授過程中,看到長者和小朋友學習交流。「曾試過有個環節是讓長者和小朋友隨便畫,為讓大家有交流,所以要一人一筆。但當中有位長者因有聽障,無反應,只自顧自畫畫,小朋友也不知如何做。」她後來看到長者好像在畫一隻雞,於是就擅自幫他加了一隻腳,誰知那位長者卻停了下來,然後洗筆,Eilish正擔心長者是否生氣之際,誰知他再用筆點了相同的顏色,畫另一隻腳,反映用身體語言也可溝通。
「長幼學堂」的學生都是自願參加,不過Peggy表示,基金會希望揀選的學生,是一些因經濟未能參加課外活動,或無自信的學生,期望通過活動,提升他們自信,但人選最後由校方決定。至於參與的「老友記」,則是希望讓一些能力較弱的長者參加,想他們在不用花太多力氣的活動中,感受到關愛。她表示,每個學年完結後,都會舉行「長幼學堂」作品展,現時暫定在六月二十二日,場地未定,有興趣的家長可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