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ATE NOW

陳寶莉:退休不可怕 脫下律師袍 服務長者傳愛 (Ming Pao Daily)

【明報專訊】很多人害怕退休,擔心無所事事、沒了社會地位、失去身分認同。

「退休有什麼可怕?」陳寶莉(Poh Lee Tan)選擇55歲退下國際知名律師事務所貝克.麥堅時(Baker McKenzie)管理層職務,決心開展人生新一章,成為快樂退休的典範!

卸下律師袍,她出錢出力開辦NGO,幫助內地白內障患者,在本地關注吞嚥困難,還落力推動長幼共融,讓愛不斷傳遞開去。

今年剛剛64歲的陳寶莉(右圖),是慈善機構「恩橡基金會」創辦人,頭上的橙紅短髮,顯出她的活力和熱心。她在貝克.麥堅時任職律師30年,曾任香港和內地管理合伙人及亞洲區主席。

2011年一次車禍奇蹟生還,她認真思索人生下半場要如何走,她花了3年時間計劃,在2014年正式退下火線,「工作只是人生其中一個章節」,下一個章節是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恩橡,換個跑道,全力進發。

效法醫生爸爸無私奉獻

她的溫柔熱心,源自爸爸。生於馬來西亞的陳寶莉回憶道,兒時每逢過節,家中收到很多禮物:蔬菜、水果、活雞,甚至活火雞!好奇的她就問媽媽為什麼,媽媽說:「當醫生的爸爸幫了很多貧困病人,沒有收錢,他們很感激,過時過節就送上禮物。」爸爸在6兄弟姊妹心中樹立了好榜樣,教曉他們要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選擇服務對象時,她一心服務長者,因為心痛老人被邊緣化,「他們為社會付出了一輩子,為什麼到了老年卻感到自己沒用、沒有貢獻,只是負累」?恩橡開辦初期,主要為內地白內障病人提供義診和手術,亦與香港不同機構合作,幫助吞嚥困難的人士。當年鮮有人知言語治療師能幫助吞嚥困難人士,陳寶莉除了找來前同事、「宣傳達人」盧炳松幫手宣傳言語治療,也因緣際會認識了香港老年學會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盧、梁在活動中擔任義工,3人首次合作。不過,近年中國大陸不許沒有內地註冊的NGO提供服務,而負責吞嚥障礙服務的主管不幸逝世,恩橡轉型開展長幼跨代共融(Anchor Children with Elderly,簡稱ACE)服務。

其中一個服務是「ACE長幼學堂」,把安老院與附近學校聯繫起來,舉辦定期活動,「每個學期最少6次、最多10次活動」,陳寶莉表示,長者和小孩一對一配對,每次同一拍檔,一起種菜、畫畫……疫情前學生可到安老服務機構探訪,也有長者走進校園。「長者很開心!有人說離開學校後就沒有回去過,有些雖每天送孫兒上學,但沒有踏足校園,現在就好威!可以一起與孫兒『上學』。」

小朋友一言一行融化婆婆

把老人和小朋友接連起來,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作用。陳寶莉把一個個動人故事娓娓道來。

有一次,在安老院舉辦課堂,導師跟其中一名婆婆說:「快開始上課,你過來這邊坐吧。」婆婆不理會,導師又再勸她,婆婆怒道:「信不信我殺了你!」導師見婆婆心情很差就放棄了。可是,當小朋友來到對婆婆嚷着:「婆婆,我來了!」又拿出紙巾為婆婆抹汗,婆婆立刻「軟化」,然後他們一起上課製作扇子,婆婆煩悶心情一掃而空。很喜歡小孩的陳寶莉笑着說,小朋友能夠令長者開心,只要笑一笑,就把長者的心情和想法都完全改變!

另一個活動,一名小學生教長者寫自己的英文名,小學生問伯伯的英文名是什麼,伯伯說他沒有英文名。陳寶莉提議小學生為伯伯取英文名,「他很有耐性地問『你想要Tom、Samuel,還是Timothy?』」伯伯選了一個,十分高興。一個簡單故事,陳寶莉感受很深,「名字是代表身分,有人為伯伯取名字,令他覺得自己有價值。這對別人來說,可能覺得是小事,但對伯伯、婆婆來說是大事」。

不過,要小朋友學懂與長者溝通,也不是容易事。為此,恩橡設計了一系列圖書(ACE Book),以節日、食物和玩樂為主題,設計問答、遊戲和故事,幫助小朋友和老友記打開話匣子。「你最喜歡吃什麼?」「你最喜歡什麼顏色?」「有什麼令你今天大笑?」陳寶莉說,即使自己的親人,也未必有人問過長者喜歡什麼,當有人對自己喜好感到興趣,專心地提問,就會感到被尊重,感到快樂;而小朋友也學懂了與家中長輩溝通。

派智能表 助長者建健康生活

恩橡還有很多大計。當中ACE跨代藝術,長幼攜手在紙巾套、布袋、葵扇上畫畫,再把成品送到安老院,傳遞愛意;2023年將會合作設計搖鼓,計劃成品讓小朋友和老友記一起載歌載舞。

陳寶莉還打算推廣長者用智能手表。介紹這計劃前,她先瞄一瞄盧炳松和梁萬福的手表,自豪地舉起自己的手說:「我和梁醫生都戴智能手表,BC(盧炳松)你老土啦!」她表示,戴了智能手表後,監察每天步數、運動量,令自己活得更健康。因此,恩橡找來電訊商、教育大學等機構合作,教導長者使用智能手表。先導計劃派發120隻智能手表,融合講座、運動和比賽等活動,鼓勵社區上的長者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香港政府希望居家安老,其實很需要一些方法,讓長者保持活躍,可以快樂、健康地老去,那就毋須去老人院。」

陳寶莉說,自己愈老愈健康,現時除了忙於恩橡的工作,還擔當領展獨立非執行董事、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全球退休合伙人委員會主席的職務,相當忙碌,但她堅持每天運動,熱愛行山的她,今個夏天更和家人去挪威遠足,她高興大呼「我比以前fit很多」!她慨嘆,以前很多同事都害怕退休,「因為工作是他們的身分」,因此她希望以身作則,告訴大家,只要好好計劃,找到熱愛又有意義的目標,人生下半場可以比上半場更精彩,「退休沒什麼可怕」!

明報

Mighty Oaks Foundation Provides Relief to Elders During Hong Kong’s Fifth Wave (ACAP Bulletin)

Active Aging Consortium Asia Pacific Bulletin (July – August 2022)
Teresa Tsien (Senior Consultant, Mighty Oaks) and Poh Lee Tan (Founder, Mighty Oaks)

Many of us aspire to grow old gracefully. Yet for some, growing old can be the hardest experience of all. At Mighty Oaks Foundation, we believe that every elderly person deserves to live with dignity, purpose, hope, and love. However, due to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ircumstances, many elders are neglected and misunderstood.

The mission of Mighty Oaks is to create an age-friendly society by transforming lives and communities through innovative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mes that build connections and friendships between the old and young.

The fifth wave of the pandemic hit Hong Kong hard in late January 2022, when there were many more COVID-19 infections and deaths in the following two-month period, compared to the entire period since the pandemic began in early 2020. Our healthcare system and mortuaries were overrun and unable to cope. Very strict social distancing measures were implemented. We quickly stepped in to address the plight of vulnerable elders who lack family support and community networks.

With support from many donors, sponsors, partners, and volunteers, Mighty Oaks alleviated the physical, emotional, and mental well-being of vulnerable elders under the Mighty Oaks Community Programmes:

  1. 2,800 COVID-19 rapid antigen tests were distributed to elderly homes most in need.
  2. The Mighty Oaks Care Packages Programme benefited 8,500 singleton elders with 293,700 face masks, 8,770 (boxes of 3) COVID-19 rapid antigen tests, 8,000 toilet rolls, 3,000 bottles of sanitizing liquid, 8,500 bags of rice, and 9,500 packs of non-perishable food.
  3. To help singleton elders who suffer mentally and emotionally from their isolation and fear of venturing outdoors, the Mighty Oaks Chat With Singletons Programme encouraged 160 young volunteers to make multiple telephone calls to 380 singleton elders over two months. This provided cheer and light-hearted relief,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the young and old to engage and communicate.
  4. To improve the mental well-being of under-privileged elders and children, the Mighty Oaks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Programme partnered with 15 elder facilities and 4 primary schools to use arts to express emotions and relieve stress related to the fifth wave of COVID-19. 200 participants experienced enhanced social interaction and mutual support.
  5. The Mighty Oaks Home Improvement Programme offered sanitizing services to 150 singleton elder households with an anti-bacterial protective coating that kills 99.9% of the COVID-19 virus. 2,300 singleton elder households received essential home appliances of their choice, such as blood pressure monitors, rice cookers, fans, and kettles.

The work continues throughout the year with Mighty Oaks Programmes, including Anchoring Children with Elders (ACE) Academy, ACE Talks, and ACE Art, where our philosophy of Anchoring Children with Elders connects elder facilities with nearby schools, encouraging youth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communicate with elders.

At Mighty Oaks, we have been blessed and are very thankful to have the support of so many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enable us to continue our mission of transforming lives and communities through intergenerational activities that benefit our elders.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Mighty Oaks Foundation, please contact us at info@mighty-oaks.org.

Active Aging Consortium Asia Pacific Bulletin

棚工墮斃遺八旬雙親 恩橡基金助解燃眉急 (Headline Daily)

Executive日記

本月初一名四十幾歲嘅搭棚工喺油麻地疑安全繩斷裂,不幸墮樓身亡,遺下八旬雙親,境況堪憐。一直致力改善長者健康嘅恩橡基金會,幾個董事主動伸出援手,合捐十萬元,找Kelly幫忙交給兩位老人家,小妹即刻搵星島慈善基金,聯絡之後,終於把款項交到兩老手上,解生活燃眉之急。Kelly希望兩老節哀順變。

死者陳兆豐,任職搭棚工二十幾年,同八十多歲高齡嘅父母同住土瓜灣一個公屋單位,佢係家中嘅經濟支柱。陳媽透露,兒子係一個孝順仔、管家仔,由於自己行動不便,煮唔到飯,仔仔收工後會買外賣畀兩老。諗起過往點滴,陳媽聲淚俱下,坦言難以接受仔仔離世嘅事實,仲透露由屋企前往最近嘅車站,需要經過兩大條樓梯,但雙腿無力,近十年冇出過門,提到佢可能連仔仔嘅葬禮都無法出席,佢話︰「好難過,自己個仔都送唔到」,但陳爸陳媽覺得今生有個孝順仔,值得驕傲。

基金會營運總監黃端華指,該會二○一四年由多位基督徒專業人士成立,致力改善長者健康、福祉,為長者提供吞嚥障礙治療,同時推動跨代共融。近兩年疫下,佢哋了解到不少長者欠缺支援,有向長者派發防疫物資包等支援服務。

 

頭條日報

恩橡基金會 4500 抗疫包送長者 (Headline Daily)

Executive日記

疫情下,長者唔敢出街購物,尤其獨居長者,急需援手。非牟利組織恩橡基金會就收集善長捐出嘅物資,二十多名義工放下手頭工作,花兩日時間分配包裝,將四千五百個抗疫包送到長者嘅手上,好有愛。

一批年紀老邁、行動不便嘅獨居長者,平時已經少出街,疫下更不敢去購物。恩橡基金會聯同一義工主動向獨居長者施予援手,把善長送出嘅快速測試劑、口罩、消毒酒精,仲有米同罐頭等,細心咁分配同包好!有義工形容,連續包咗兩日,「攰到癲咗」,仲講笑咁話:「肌肉回來了」、「無gym都練到」,但見獨居長者滿足嘅神情,即刻抵返哂。Kelly好感動呀!

基金創辦人陳寶莉(Poh Lee Tan)分享,有深水埗七十歲長者致電社福機構求助,但不得要領,恩橡成功接觸到佢,讓佢不覺得被忽視。

陳寶莉話,獨居長者人數眾多,佢哋年輕時建設香港,所以基金會希望略盡綿力,「幫得幾多得幾多」。佢透露,將推出第二輪嘅物資派發,估計有多四千名長者受惠喇!

 

頭條日報

父親身教車禍奇迹生還 著名律師退休創辦恩橡服務長者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人生總有許多轉捩點,曾被ALB(Asian Legal Business)選為亞洲100最佳律師的陳寶莉(Poh Lee Tan),一直以來很感激她父親及職涯上遇到的眾多「導師」,讓她一路走來可以成功達上事業的高峰。但2011年的一次車禍,開始讓她思索,大難不死是否天意有新召命?

結果55歲提早退休時,陳寶莉開展她人生的新一頁,成立恩橡基金會,主力幫助長者,讓他們過一個有尊嚴的晚年。

相信任何人聽到陳寶莉娓娓道來她那次意外,都覺得是一個奇迹。本是開開心心的一次4天印度之旅去參加朋友的婚禮,還順道包車去欣賞泰姬陵,在往機場途中卻發生意外。「我們想司機一定睡着了,但他不承認,說有一隻Flying Cow出現在車前面,我們當然不信啦!但奇就奇在撞車後,玻璃都碎晒,但司機、我和老公3人一點擦傷都沒有。」陳寶莉還說事後,她發現她的手袋布滿玻璃碎,但眾人都安然無恙,她覺得是她相信的神保護她。

「我開始問為何神要保護我?我這一生有很多mentors,我也詢問他們,並往內心探索。」陳寶莉沒有衝動立即離開她如日中天的律師行業,但她想起一路以來,父親身體力行的教誨。

「我是馬來西亞人,爸爸是醫生,他覺得醫生最容易幫到別人,因為任何人都會病,但窮就無人醫你,那時候馬來西亞的醫療,不像香港去政府醫院那麼便宜。當然,其實甚麼工作也可以幫人。」

車禍發生幾年後,陳寶莉55歲就提早退休,並成立恩橡基金會(www.mighty-oaks.org)。最初義工往國內替長者做白內障手術,又做吞嚥障礙治療培訓,但2017年,由於中國有新法例,必需要在國內註冊才可以服務,於是恩橡便將服務重點轉移回香港。

有計劃、耐性、毅力 是可以成功的

陳寶莉總結這經驗,讓她明白到如果退休,首先是要有計劃,然後就算失敗也要有耐性,像這次打擊沒有令她放棄回饋社會,反而提醒自己要有毅力繼續下去。「無論遇到甚麼ups and downs,如果你覺得找對了方向,就要繼續堅持下去直至成功。」

事實上,香港的經驗也令她很鼓舞。這些年來,已服務了33,000名長者,78間長者院舍或機構;而因為推行ACE跨代共融社區計劃,當中的長幼學堂,會將學校與安老服務機構聯繫,一位學生配對一或兩位長者,涉及的學校已有58間,參與的學生達20,000人。「我希望讓小朋友學習想怎樣老,也希望他們學習服侍長者。因為我覺得很可惜,大家對長者只有take not give的印象。」

最近,陳寶莉便因此而獲得慈善組織「詠翔」頒發「香港傑出活齡女性」獎項。「我一生得過不少獎,但因為幫人而有機會得獎,特別開心。每個人一生都有許多成功的例子,但由success go on to significant,幫到不認識的人,是另一個境界。我希望我的得獎,能鼓勵60歲以上的女士,只要找到你的路向(path),有計劃(plan)、耐性(patience)及毅力(perseverance)是可以成功的。」

———————————

自覺欠了外傭 願意為她們服務

陳寶莉曾經是慈善機構PathFinders(融幼社)的董事,這機構是因應在香港缺乏身份證明和保障的婦女(如外傭)和她們誕下的嬰兒而成立。雖然今天陳寶莉已不再是董事,但她一直很關心外傭的需要,若不是她們,職業婦女又怎可以安心外出工作呢?她們其實為許多婚姻及家庭減輕壓力。

「我記得當年我廿幾歲在倫敦工作,因為是junior,便要和senior律師同一間房。接近放工的時候,律師總是在電話裏和自己的太太吵架,究竟誰可以放工回家湊女,大家都嚷着還有會要開。我覺得很可惜,這樣是會影響夫妻關係的。」

因此,陳寶莉一直很感激工人的幫忙,覺得是欠了她們。「如果從宏觀的角度看,沒有她們,婦女根本不能外出工作,這樣會影響經濟,因此她們是unrecognized part of Hong Kong economy。」

———————————

生命中的導師

活了大半生,陳寶莉感激生命中出現過不少無償的導師,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父親,從中她得出3個教誨:一、團隊的重要性,因為一個人只有一個腦、一對手,許多時不能成事。二、為人要正直(integrity)及做自己(authenticity);三、能屈能伸(resilience)。

「我爸爸除了是醫生,也是一位政治家、教育家及教會的領袖。但他在57歲中風,本來是大忙人,變成甚麼也做不到,只有半邊身可以郁動。但他沒有自怨自艾,仍然參與許多智囊團,而且中風後還寫了廿多年的專欄,寫的時候,without fear or favour,正是這樣,教曉我integrity及authenticity的重要性。」

陳寶莉在著名國際律師行Baker & McKenzie(貝克麥堅時)工作了接近30年,期間接觸40多個不同國家的律師,不少成為她的mentors,教曉她如何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年代的人合作,當中最重要是強調大家的相同處。「我是150%的工作狂,但他們教曉我importance of balance。」而陳寶莉本身是基督徒,信仰也適時將她從繁忙的工作中拉出來,讓她明白親情關係的重要性。

還有一人不得不提,就是陳寶莉的恩師,即是現任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她曾任Baker & McKenzie主席,有一天她提議陳寶莉更上一層樓,出任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亞洲區代表。「我那時40出頭,兩個小朋友還小,未夠10歲,如果擔任這個職位,一半時間都在飛,而且我手上還有很多工作未完成,因此我建議她不如另覓人選。」

本身也有兩名子女的拉加德,沒有以「If I can do it, you can do it」去強迫陳寶莉,純粹希望升職能豐富她的職涯經驗,因此願意聆聽她的疑問。結果一年後,陳寶莉開始擴展到管理層面,2008年至2010年擔任Baker & McKenzie的亞洲區主席。

作者:何小雲

責任編輯:張頌婷

 

經濟日報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https://159.223.73.115/